close

那天..在電視上看到介紹..
剛好臨時同事調班..所以就跑去看看囉!!
順道可以去旗山老街逛逛..
是個老少咸宜的行程丫!!





《以下部份簡介摘自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處及高雄旅遊網》

全台灣最壯觀,規模最大,保存最完整的泥火山
燕巢鄉是台灣地區所有泥火山區中噴泥口最密集,同時也是噴泥錐最發達的地方。
在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裡,一不小心就會發現一個小小的噴發口出現在腳邊,處處驚喜,十分有趣。
火山泥不僅帶給燕巢鄉特殊的自然景觀,日積月累的噴發,火山泥漿覆蓋整個燕巢鄉,
土壤中含有的鎂成分,也正是聞名全省的燕巢芭樂好吃的關鍵原因。


泥火山介紹
泥火山乃因泥漿與氣體同時噴出地面後,泥漿堆積而成,
外形為錐狀小丘或盆穴狀,丘的尖端常有凹穴,
並且間斷地噴出泥漿與氣體,這些氣體常可點燃或自行燃燒。

通常,泥火山出現的地方,常有幾個特徵,
一是有泥岩層的分佈,供應泥火山噴發泥漿的來源;
二是有天然氣的外湧;三是具有斷層等通路,允許氣體與泥漿的湧出。
本省泥火山出現之主要地區,分佈在台南、高雄、屏東、台南、花蓮等縣境內泥岩(青灰岩)分佈地區,
尤其以斜背構造及斷層存在的環境最普遍。
背斜是岩層向上隆起的一種地質構造,由於岩層向上穹,造成聚集氣體的環境,外形有如一倒扣著的碗。
背斜構造的頂端,是受到張力的地方,容易發生裂隙,於是,天然氣沿著裂隙逐漸外洩。
由於泥岩顆粒細小,透水性很低,
所以,泥漿與氣體逐漸聚合後的壓力,必須累積到某一種程度後,才能衝出地面,
很像噴發的樣子。地方人士稱它們「冒冒子」。
也因為必須累積氣壓的緣故,泥火山的噴發,是間歇性的噴湧。

像火山一樣,如果泥火山噴發泥漿的稠度不同,造成的泥火山之外形,也會各不相同,共有五個種類:
一、泥漿稠性大,形成尖銳錐形丘,其邊坡陡峭,大於二十度者,叫做「噴泥錐」;
二、緩丘狀,邊坡在五度至二十度之間的盾狀丘,稱為「噴泥盾」;
三、噴泥口徑特別大,好像裝滿水的臉盆者,是為「噴泥盆」;
四、噴泥口徑達數公尺,噴泥稠度極稀,外形彷若池塘般者,叫為「噴泥池」;
五、噴泥口徑僅數公分,有如一般洞穴者,稱為「噴泥洞」。


交通指南
自行開車:
    1.南下者下燕巢交流道,循186縣道東行至燕巢自交流道至燕巢月世界約9公里(同下)     
    2.北上者下交流道,循186縣道至燕巢,續椄中民路前行,過金山2號橋直走,
     可往燕巢風景區各據點。自交流道至燕巢月世界約9公里。
    3.10號國道下燕巢交流道後椄旗楠公路,右行至烏山巷進入,
     或左轉由燕巢市區沿中民路進入金山村。
大眾運輸:
    1.從岡山搭乘前往燕巢的客運,於燕巢下車後搭計程車進入。
    2.欲前往泥火山、新養女湖者,可搭乘岡山或高雄開往旗山之高雄客運普通班車,
     於深水烏山站下車步行約30-50分即可抵達。


看完以上介紹,有沒有對泥火山有多一點知識丫~~

進去入口前,旁邊有個有點陽春的登記處,要登記一下噢!




走大概1分鐘後,第一座泥火山就在眼前囉~
但它已經停止噴發了~




休眠的巨大泥火山旁還有二座小一點的泥火山~
左邊那座很活躍,右邊那座就看不太出來噴發的樣子~



遠遠就聽到的冒出氣泡時的啵啵聲,好有趣噢!




泥漿摸起來涼涼的,但聽說很深噢~
我想,大概是通到地球另一端的距離吧~~~(誤)


大家來找喳,光頭?



還有丫~~
我看電視時印象中有說,它的泥漿裡頭含汞,
所以丫~~
不要想不開,挖回去敷臉丫~~


差點踩到路過的小螃蟹~牠還活著噢!



烏山頂其實蠻偏僻的,而且臨近的風景區不多,
但有看到一大群人騎著自行車噢!
好像也有看到一個叫”新養女湖”的地方,但我們沒去~
我們選擇了旗山老街!


好吃的媽祖廟臭豆腐



人超多,不過好在剛去時還有位子坐~


外酥內軟,泡菜偏酸!



吃完臭豆腐,喝個涼吧~~



豆花超好吃,像7-11買的那種中華花生豆花的口感,
不是石膏做的那種噢!略略透明~



花生湯也很讚!!
軟爛綿密丫~~
又不會過甜,一整個大推~~



吃完涼後,逛了逛旗山老街後,便拍拍肚皮回家囉~~


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玩玩噢!!
更多相片請移駕到相簿吧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t's my life~ 的頭像
    It's my life~

    It's my life~

    It's my life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